English

中国哲学回顾与展望研讨会简述

1999-11-19 来源:光明日报 赵昱 我有话说

由中国现代哲学史学会举办的“世纪之交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学术研讨会”,11月6日在北京大学召开。著名学者方克立、朱伯昆、张世英、黄楠森、张文儒、许全兴、赵敦华、谢龙等与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校及香港、韩国的数十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与会者分析了二十世纪中国哲学的格局,认为主要有三个潮流主宰中国现代哲学:一是以胡适等人为代表的实证哲学思潮,重视实用理性、科技理性,对过分注重价值理性的中国传统哲学构成一种冲击和补充;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潮,“五四”运动前后有几百篇文章对其讨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第一次高潮;三是现代新儒家思潮,它是在中西哲学交汇中产生的一种反省式思潮,虽突破传统儒家格局,但仍张扬传统哲学,重建儒家道德伦理。而在三个思潮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的主流。它对中国人有重大的影响,并真正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中国哲学未来的新世纪,仍将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

与会者说,为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中国哲学应该自觉构建二十一世纪中国哲学主体性的新形态。这种新形态的当代中国哲学的主体性应该是:其一,既是对前现代化的实体论哲学的扬弃,又是对后现代化的“后主体性”哲学的扬弃;既是对以客体为绝对本位的绝对客体主义的扬弃,又是对以主体为绝对本位的绝对主体主义的扬弃;既是对主客体的抽象的绝对同一论的扬弃,又是对主客体的抽象的绝对对立论的扬弃。其二,在实践方面,它应该既以引导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为中心任务,同时又充分关注并能兼顾西方后现代化过程中所提出和面临的种种课题。其三,在理论来源上,它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理论为依托,同时又吸取西方“后主体性”思潮及中国传统哲学的天人观的合理内核。

与会者指出,未来中国哲学是现代中国哲学的逻辑延续。要真正能够对新世纪中国哲学发展趋势有大体了解,就必须深入研究中国现代哲学发展的历程。哲学就其本质来说是一种方法论,而没有新的方法论就不可能产生新的哲学。胡适、冯友兰、金岳霖、张岱年等人正是十分注意方法论的引进和研究,因而他们的哲学思想才站在时代潮流的前沿。我们应当在哲学方法论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创新,为新的哲学的诞生作好准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